清水村村委

2021-03-03 01:21:29

湖南邵阳清水村,这里四面青山环绕,风景秀丽,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,这里吸引了很多摄影爱好者和游客慕名前来,春夏秋冬景色各异,清新自然的生态环境令人神往。


图片
图片

▲清水村航拍

此外,这里也是远近闻名的长寿村。由于中央电视台对村里百岁老人的报道,村里游客激增。但因缺少相应配套设施的建设,发展乡村旅游对当地人来说,也是昙花一现。无论是对政府还是当地人来说,发展经济都是首要目的。与之相对应,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村庄环境改造,从而吸引外来游客旅游和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。

图片
图片

▲重建后的清水村村委

第一次进入村庄时,我们就发现这里的民居风格各异,不仅有现代化的欧式洋房,也有一定数量的夯土木构建筑。深入其中不难看出,时代发展的缩影在这个村庄留下了足迹,也让我们对乡村发展的未来产生了诸多思考。


传统的土木结构房子符合城里人所说的乡愁感,但对房子主人而言有的只是自卑情绪,只是生活贫困的一种外在体现。

图片

▲改造前

图片

▲项目分析

在经济欠发达的湖南农村地区,农村自建房的建设样式基本上来自发达地区返乡的村民的耳濡目染,从而塑造了村民对于建筑的审美。这个过程中不同风格的剧烈变化,让每种风格都只能短时间的存在,然后被迅速取代,得不到沉淀,更遑论发展。


无论是现代化的欧式小洋楼,还是乡土气息浓郁的土木房屋,哪一种都很美。但是对于使用者来说,只有适合自己的,才是最好的。

图片

在接受了清水村改建的委托之后,为了唤醒当地村民对传统建筑形式的自信,安哲选择全程驻村的方式展开我们的工作,面对面与村民进行交流,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和愿景,全程实地对接设计,秉承“当地、当下”的设计原则,用当地拆改窝棚用的旧建材、青瓦、青砖、土坯砖来完成一个“建新如故”的村部建筑


图片


01

 材料再利用 

MATERIAL REUSE

在清水村整体改造过程中,安哲建筑遵循了避免大拆大建这一原则,以翻新、改建为主要手段,并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老旧材料,令村庄在焕发新的生机的同时展现了本土老旧材料的魅力。

图片

▲ 材料使用

图片

其中清水村村部为村中唯一的重建项目,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,我们在村部的建设中,采用了传统的建筑外观,在材料的选择上以“回收利用”为原则,用周边拆改建筑产生的旧建材、青瓦、青砖、土坯砖等来完成。

图片
图片
图片

建筑维护墙采用了回收的老青砖,整齐有序的呈现在大家面前,其材质本身的纯粹和质朴,中和了建筑本身的陌生感,也印刻了乡村的记忆,形成秩序感的空间形态,使得当地人和这个建筑产生联系

图片

▲门口老青砖

图片
图片

▲ 夜幕下的清水村

区别于传统夯土砖的设计,镂空的设计让光影进入,使人们内心不免产生好奇。形态赋能的艺术性与功能契合一致,夯土砖的再利用,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。周边居民齐聚于此,享受生活的闲暇与安逸,墙内与墙外的人也有了互动。

图片

▲ 夯土砖

图片

02

 空间改造 

SPACE TRANSFORMATION

建筑沿场地一侧布置,可以创造出尽可能大的广场作为村民的活动场地。通过拆-升-分-折-融-叠的依次调整,最终形成一个三层结构的建筑,节省了建筑用地,又实现了多个功能空间的共存。
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
在动线设计方面,为了最大化地扩大室内空间,节省建设用料,我们把走廊全部设计在了主体的四周,这样也可以实现全方位的观景体验,近距离与天空、美景相望,提升人们的空间感受。

图片
图片

▲ 走廊设计

值得一提的是,在满足村委原有功能的基础之上,我们还创造性地打造了一个乡村图书馆,为村民和孩子们打造了一个读书的天地,设置了相应的阅读和学习空间。两侧的书架是可以移动的设计,将其并列在一起,可以形成两个独立的空间,书架推开之后,又可以将空间融合,以供更多使用场景的应用。

图片

▲ 书架移动展示

图片
图片
图片

03

 结构与尺度 

STRUCTURE&SCALE

清水村的气候湿润,雨天较多,基于在地性的考虑,建筑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屋檐,这样的设计不仅有利于雨水的排出,也可以轻松营造出传统建筑美的感受,淅淅沥沥的雨水落下,远山近景呼应,呈现出一种别样的景致。

图片

▲ 雾影朦胧

图片
图片

在主体结构上,我们应用了穿斗式结构。这种结构的柱子又细又密,沿着开间的深度方向,每列柱子与柱子串联成一个整体。采用斗式结构可以用较小的材料建造较大的房屋,其网状结构非常牢固,足以可见传统建筑形式的价值和意义。
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
从上至下俯瞰整个建筑,我们可以发现,村委整体建筑的宽度是和周围其他民居保持一致的,这也是出于维持整村统一性的目的出发,打造一个“平易近人”的村委办公设计

图片
图片

留住乡土记忆,创造美好生活。村部建成后,通过建筑的形象、材料和来自外界的认可,这里也清晰的向村民发出一个信号:传统的建筑形态、材料、技法是有意义有价值的,这样的乡村建筑也能让生活更美,让村庄焕发新的生机。

图片
图片




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